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基本模式探讨
生鲜农产品大多是指农户或其他生产商养殖、种植的,不做任何加工处理或只进行简易加工后,流入市场,但由于农产品多数具有时效,所以为了保证其特征以及食用安全,在运输环节需要进行冷藏、冷冻保存,因此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的及时性和物流冷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1
生鲜农产品的特点
01
时效性高
02
难以实现生产标准化
生鲜农产品因受气候、土壤、水、温度、时间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故不能标准化生产。
03
季节性特征十分明显
02
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
对生鲜农产品企业来说,其主要位于供应链的中上游,即生产者,在其上游通常还会有提供果蔬种子、种猪等供应商。其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的种植或养殖,然后将初级生鲜农产品直接(分销商)或经过简单加工后(加工企业)销售给批发商或零售企业,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在这一传递过程中,离不开物流企业的协作。生鲜农产品企业的供应链由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加工企业、运输企业、批发企业、零售商构成有机组合。
03
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的模式
一般来说,我国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常见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四种:01
批发市场主导模式
其中生鲜农产品的产地和销地的批发市场,在我国大多由大型公司进行垄断,它们负责将分散生产的生鲜农产品和分散的消费者需求联系起来,属于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该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并未照顾到农户的利益。
02
农业合作社主导模式
农业合作社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具有两点优势,①是将分散的农户组织集中起来,产生规模效益,②是农户自主自愿加入专业合作社,能够更好地站在生产者的角度考虑利益问题。同时由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较少,对供应链的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较少,这种模式下通常不能够解决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03
生产加工企业主导模式
但是同样也存在局限性,一是对生鲜农产品的种类、质量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有很多初级生鲜农产品并不能达到要求。二是经过深加工的生鲜农产品,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是市场容量也随之减少,可能存在市场难以消化产量巨大的深加工生鲜农产品等问题。
04
“农超对接”模式
首先,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产品需求企业,或经销商签订供货协议;然后成立生产合作组织,负责集中地域上分散的中小农户生产的生鲜农产品,然后集中供货大型商家,或者由生产合作组织负责与农产品需求商对接,中小农户直接向商家进行供货。这种供应链模式实现了产地到超市的源头直接供货,省去了繁琐的中间环节,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销售商家引进生鲜农产品新鲜、优质的产品质量。同时,在“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中,由于销售端需求变得集中,因而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相应的物流运输环节得以精简。“农超对接”模式不仅减少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较多的环节、加速了整个链条上信息的流动、有效地保障了中小农户和消费者的实际利益;同时,农产品食品安全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从而成为中小农业企业和销售商青睐的一种模式。
04
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01
基础设施不足、需求与供给呈现区域不对称
02
生产端产品质量缺乏标准、产品安全难以有效控制
03
流通环节多,流通链条厂,产品损耗大
04
产品同质化严重,终端毛利率低
05
流量成本非常高
05
国外生鲜供应链ToB市场对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启示
纵观美国生鲜电商的发展史,生鲜TO C领域,美国市场并没有比中国市场有更有突破性。反观生鲜TO B领域,美国的餐饮供应链体系完整、专业化程度高,呈现了显著的龙头集中趋势,是中国生鲜TO B领域可以参考的对标市场。
美国生鲜B2B的成功得益于宏观环境的标准化,其中包括上游农业的机械自动化和下游餐饮企业的规模化。以上游农产品源头来看,美国的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程度高,种植地较为集中,单个农场的生产规模大。规模化的农业产品对于生鲜B2B企业而言,可以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智能化的生鲜B2B还可以整合下游需求,以销定产,指导上游农业生产周期和规模,减少滞销风险。因此,农产品的产地、品类标准化能够大幅促进智能生鲜B2B的发展。
06
生鲜供应链新模式探索
01
B2B渠道压缩
02
自采直营
03
前置仓+即时物流
来源:惠府咨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版权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